您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/ 新闻动态

升平街道钱村村:雷笋破土,撑起乡村振兴“致富伞”

发布日期:2025-03-12 11:24 信息来源: 浏览次数:161 字体:

    初春时节,万物复苏。在广德市升平街道钱村村的雷竹基地里,鲜嫩的雷笋破土而出,村民们忙着掰笋、分拣、打包,丰收的喜悦在脸上洋溢。近年来,钱村村通过“基地+供销社+农户”的创新模式,大力发展雷笋产业,不仅让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,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,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    从荒山到“金山”,雷笋产业点燃致富希望

    钱村村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,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利用,村民收入渠道单一,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,留下老人在家务农、照顾孙辈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,村民刘双华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,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雷笋产业上。

    说干就干!刘双华迅速整合了110余亩荒废的山地,建成了亩产超2000斤、年收入高达百万的雷竹笋种植基地,将闲置的山地资源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资产。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,如今已成为村民致富的“金山”。

    家门口就业,村民生活有了“新奔头”

    “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,家中老人和孩子都顾不上,全靠周围邻里照顾,我就想着,能不能回老家做点什么,一方面能照顾家人,另一方面还能回馈下乡亲们平日的帮助。刚好家中老人爱吃竹笋,于是我就琢磨着,为什么不能利用现有的资源种点笋呢。”回忆起创业初衷,刘双华说道。

    然而,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娇嫩的雷笋冬天怕冷、夏天易干,基地出笋率低,销量也不理想。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,回去安稳上班。但刘双华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劲,一头扎进竹林。通过线上线下不断学习摸索,他发现,冬季覆盖保湿是雷笋实现四季出笋的关键。最终,他采用竹叶、稻草、谷壳、砻糠等经济实惠又有机的覆盖物,成功解决了土壤温湿度和肥力的问题,实现了从传统季节性出笋到四季出笋的跨越

    随着雷笋的产量攀升、销量向好,周边的农户也纷纷参与。作为“种笋第一人”,刘双华免费为乡亲们分享技术经验、提供技术培训,帮助他们掌握雷笋高效种植的技术。从最初的单打独斗,到如今带动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、共同致富,刘双华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“天天有钱赚,日日有进账”的梦想。

    村委会领航,产业链延长“新希望”

    为了进一步提升雷笋的产业效益、拓宽产业链,钱村村委会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持续探索发展新模式。凭借自身的优势,整合优质资源,引导村民开展雷笋干、即食雷笋等深加工产业。同时,还积极向上申请项目资金,投入建设冷链冻库、推进道路“白改黑”、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,为雷笋产业的加工、储存及运输销售提供有力支持。这些举措都有效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,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。

    通过雷笋产业的发展,钱村村不仅实现了荒山的绿色蜕变,更让村民的生活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希望。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,告别了“望天收”的传统农耕模式。未来,钱村村将继续加大产业的扶持力度,积极探索更多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,继续注重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发展,朝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稳步前进。

图片2.png


供稿:张  舒

一审:朱玲玲

二审:孙  俊

三审:涂志新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