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把二胡,几曲欢歌。在宣城广德钱村村委会的文化活动室里,几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与民族乐器碰撞出温暖的火花,奏响文化养老的动人旋律。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践行“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”理念,钱村村委会特邀专业声乐老师,面向辖区老人开设免费“吹拉弹唱”课程。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,不仅让老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,更让远在异乡打拼的子女吃下“定心丸”,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家庭和谐的双赢图景。
作为中国千年传承的拉弦乐器,二胡在每周三的上午都会在村委会二楼活动室里传出新的韵律。零基础的老人们跟着老师调弦按弓,从生涩到熟稔,让传统乐器在歌声中重换新机。这不仅是简单的技艺传授,更是将文化根脉融入暮年时光的创新传承。
在钱村村的“银发课堂”学习过程中,老人们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,实现了"老有所学";通过音乐交流和表演,老人们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,达到了"老有所乐";70岁的董阿姨曾是村里的老干部,退休后一度因“无用武之地”而黯然失落。如今,在专业老师的系统教学下,她不仅掌握了二胡技艺,还化身成为班级里的“热心助教”,主动帮助其他老人纠正弹唱。“以前总觉得老了只能守在家里,眼巴巴盼着孩子打电话,现在每天学琴唱歌练太极,日子格外过得有滋味!”她的笑容藏着“老有所为”的满足,让视频那头的子女看见了父母的精气神,这种双向的安心,让家庭温情在琴歌声中升温。
课堂之外,“空巢”的焦虑正在消散。老人们通过参与集体学习,织就了新的社交圈;子女们看到父母生活充实、神采奕奕,也能全心投入工作。当音乐声代替了独处的寂静,当欢笑声驱散了等待的孤单,小家的和谐与社会的温暖,就在这一来一往中悄然生长。
当传统文化成为精神养老的载体,当弦歌雅意润泽银发生活,钱村村的实践证明,养老不止是衣食照料,更在精神滋养。从“老有所学”的求知热情,到“老有所乐”的艺术享受,再到“老有所为”的社会价值,广德乡村正书写着“文化惠民”的生动画卷,这不仅是一场美誉实践,更是对“何以养老”时代命题的温暖作答。
供稿:张 舒
一审:朱玲玲
二审:孙 俊
三审:涂志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