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/ 新闻动态

升平街道团山村:粮长河整治工程的多维赋能

发布日期:2025-08-13 08:41 信息来源: 浏览次数:502 字体:

    兴水利民,润泽万家。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,广德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立足实际、精准发力,将河道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、促进产业融合、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。在皖南山区的层峦叠嶂间,升平街道团山村的粮长河蔡家岭段河道整治工程以生态为笔、一次振兴赋能的变革正澎湃铺展。

    战略先行:锚定方向,开启振兴新局

    粮长河发源于柏垫镇梨山乡南部盘山(最高点海拔 651.1 米),自南向北流经数镇后汇入郎川河,既是沿岸的“生命之源”,也承载着百姓的发展期盼。但升平街道团山村蔡家岭段作为山溪性河道,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与防洪问题。

该河段河床纵坡大、水流湍急,多数岸坡为裸露土坡,抗冲能力弱,导致岸坡失稳、水土流失严重;沿线无拦蓄设施,多数时间水量小、河床干涸,水景观差;局部河滩土方堆积、植物滋生,阻碍行洪。这些问题影响着辖区1500 名居民安全和 200 亩农田收成,制约着当地发展。因此,整治工程肩负起防洪保安、生态修复与农业增收的多重使命。

    系统治理:多措并举,精准靶向发力

    针对岸坡失稳难题,工程创新采用“叠石为韵、砌石为骨、混凝土为基”的多元护岸体系。1.906 公里的叠石护岸,精选河道天然块石层层垒砌,块石间的缝隙留足生态呼吸空间,既筑牢了岸坡“防护墙”,又与周边山水相融,平添野趣之美。0.367 公里的浆砌块石挡墙与 0.033 公里的 C25 混凝土挡墙,重点强化冲刷严重区域的防护能力。所有护岸材料坚持“就地取材”原则,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惊扰,尽显“生态与安全共生”的治理智慧。

    11 座新建堰坝串联起“防洪 + 生态 + 景观”的多功能网络,让河道重获“呼吸感”。9 座亲水堰坝采用 C25 钢筋混凝土结构,堰顶宽 1.2 米、高 0.6 米,形成阶梯式浅滩。水流在此放缓脚步,河床得以稳固,更为村民开辟了茶余饭后亲水嬉戏的天然乐园。2 座蓄水堰坝采用 C20 埋石混凝土结构,堰顶宽 2 米,枯水期可拦蓄约 5000 立方米水源,为 200 亩农田架起 “灌溉保障线”,让“旱季田裂、雨季水跑”的窘境成为过去,使河道真正成为会呼吸、有活力的生态廊道。

    工程对河道开展全面“体检排毒”,清理淤积物 6000 立方米,清除阻水植物与堆积土方,让河道过流能力提升 40%,行洪通道豁然开朗。施工中特意保留部分天然河滩与深潭,为鱼虾洄游留足浅滩,为水鸟栖息筑好家园。如今,水流清澈见底如镜,岸边草木葱茏如织,生态的脉动在河道间日益强劲。

    工程成效:多维赋能,绘就发展新景

    工程完工后,粮长河蔡家岭段实现“防洪升级、灌溉提质、景观焕新”的跨越式发展。治理后河道行洪标准 10 年一遇,可有效抵御历史同期最大洪水冲击,让沿岸 1500 名村民彻底告别“汛期守堤、雨夜难眠”的焦虑。2 座蓄水堰坝构建起稳定的灌溉水源体系,200 亩农田灌溉用水保障率从整治前的不足 50% 跃升至 90% 以上,沿岸水稻、茶叶等农作物亩稳定提产,为村民增加农业收入。曾经“靠天吃饭”的土地,如今成为旱涝保收的“聚宝盆”,生产生活的底气稳稳托住了民心。

    依托整治后的生态河道,升平街道正规划建设 3 公里生态游步道,将奇山峡谷、堰坝水景、田园风光等节点串联成线,构建“一步一景、四季有景”的乡村旅游体系。未来,以“竹山侠隐”“稻梦山谷”“十里河畔”为基底,打造垂钓平台以及沿线特色民宿和农家乐,吸收游客来游玩,带动沿岸村民人均收入。从“看水”到“玩水”“乐水”的体验升级,让河道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“流量引擎”,为当地培育起“生态 + 旅游”的新增长点。

    粮长河流域是广德市重要的农业灌溉“大水缸”与生态“绿丝带”。此次蔡家岭段整治工程不仅以“河湖长制”为抓手,统筹水安全、水生态、水经济协同发展,更通过“治水护安—兴产增收—富民强村”的闭环,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动能。未来,团山村将以粮长河常治为契机,朝着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业兴”的目标稳步迈进。



供稿:罗  袁

一审:朱玲玲

二审:周  萍

三审:涂志新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