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,“塑形”与“铸魂”需双轨并行。广德市升平街道钱村村以“扫黄打非”为抓手,创新实施“文化浸润-文明培育-长效赋能”三维治理模式,以“健康文化下乡,黄非现象无处藏”“树新风、扬正气,扫黄打非促振兴”“清风正气润民心”为核心理念,筑牢农村文化阵地,走出一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的振兴之路。
文化清淤,织密立体防护网
面对“黄非”文化的渗透,钱村村委会积极响应广德市政府大力推动的健康文化资源下沉行动,构建“堵疏”结合的治理生态。通过正面引导与严格监管相结合,让低俗文化无处遁形,失去生存空间,真正实现“黄非现象无处藏”。组织文艺团体演出正能量戏曲、小品等节目,将反诈知识融入节目中,让政策宣讲从“说教式”变为“沉浸式”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。定期组织人员清理非法出版物,向农家书屋补充农业技术、法律知识、儿童读物等实用书籍,全天候免费向村民开发。通过人群聚集地发放宣传单、村级微信群转发正能量文化、大喇叭广播不定时播放等方式,构建“线上线下联动、全民参与”的治理模式,广泛宣传典型案例,提高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及青少年的辨识能力。
文明深耕,激活乡风新引擎
乡村振兴既要塑性,也要铸魂。“扫黄打非”不仅是净化环境的手段,更是培养文明乡风、助推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。新风正气蔚然成风,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。钱村村将此项工作与基层治理相结合,创新“制度+人文”双轮驱动,培育文明生长沃土。将“抵制黄非”写入村民自治章程,倡导红白事简办、远离赌博迷信。评选“文明家庭”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等模范,用身边人带动乡风转变。扶持三普汇草莓、雷笋种植等特色产业的发展,融入廉洁文化、法治宣传,打造“特色文旅+净网”示范村。
长效浸润,培育文明自愈力
润物于无声中,“扫黄打非”的最终目标是让清风正气浸润百姓心田,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文化素养逐步提升,钱村村这种可喜的变化得益于长效机制的建成。鼓励村民举报不良信息,抵制不良社交平台,形成群防群治的合作网络。开展“护苗”行动,通过播放动画、制作手抄报、趣味问答等形式,引导家长和孩子远离有害内容,强化公众版权意识。利用网格群转发正能量信息,在农闲时节举办普法讲座,采用短视频、宣传手册等接地气的方式深化宣传。如今的钱村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村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,
“健康文化下乡”是基础,“树新风扬正气”是路径,“清风正气润民心”是目标。只有持续推进“扫黄打非”工作,才能守护农村的文化净土,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既富“口袋”,更富“脑袋”,真正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。
供稿:张 舒
一审:朱玲玲
二审:孙 俊
三审:涂志新